1、产品混浊
产品外观混浊是指产品在常温(15℃~25℃)储存时,出现不透明或乳浊液般的外观。此现象多因配方结构不合理、原料杂质多或水质不合格等因素引起。
解决方法:①优化产品配方结构,适量增加耐硬水的表面活性剂含量 ②使用合格的原材料 ③使用合格的去离子水或适量增加水质螯合剂添加量。
2、分层、沉淀
洗洁精在保质期内出现分层现象或产生底部沉淀,多数情况是配方结构不合理、溶解混合不彻底、设备材质不过关或水质不合格所致。
解决办法:①优化配方结构,增加耐硬水的表面活性剂含量;②保证溶解混合过程均匀彻底;③更换零部件或适量增加水质螯合剂④使用合格的去离子水。
3、洗洁精外观变色
洗洁精变色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:第一种是长时间(超过三个月)存放在高温(>35℃)环境;第二种是产品生产后,短期内色泽加深;第三种是颜色加深、伴随气味改变。
解决办法:①第一种情况,避免长时间高温和阳光直射;
②第二种情况,可能是设备材质(局部)不过关或过量金属离子进入了体系。需视具体情况筛查容器、部件材质,退换不合格原料,或者适当增加金属离子螯合剂;
③第三种情况,多数会伴随微生物超标。可对系统进行全面清洗杀菌、增加或更换有效的杀菌防腐剂。因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菌防腐剂,易产生微生物的耐药性。
4、洗洁精串味和异味
洗洁精串味(特征香型不纯)。一般是灌装时系统清理不彻底引起。需在更换品种前清理、洗涤灌装系统;对某些香型,在生产环节,可采用适量增加后品种香精用量的办法,遮盖前面残余特征气味。
微生物超标引发产品异味。短时间内,外观变化不明显,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含量基本保持不变;随着时间延长,有效物含量会明显降低,外观色泽加深。
解决办法(针对活性物含量不变的情况):先将0.1%~1%的杀菌防腐剂加入异味物料中,充分混合后静置,以嗅觉分辨没有异味后,再将此洗洁精物料按5%~10%的比例加入正常体系中,实现异味物料的处理。混合料需要微生物指标验证。
微生物严重超标的物料,不适合再次用于洗洁精体系。
5、洗洁精黏度低
正常情况下,洗洁精的黏度与体系中的有效物含量、无机盐增稠剂添加量及温度有关。
有效物含量高、增稠剂加量大、温度低,体系黏度大;有效物含量低,配方结构不合理,或者无机增稠剂加入量不足/过量、温度高都会引起黏度降低。
(1) 配方组份的影响:国内洗洁精配方中常含有AES(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),AES的原料分为合成醇和天然醇两种。实践证明,天然醇AES因原料产地不同,对体系的无机盐增 稠剂敏感度不同,有时表现为洗洁精体系黏度不易提高;合成醇AES相对更容易被无机盐增稠。
解决办法:①适当增加无机盐增稠剂的添加量;②微量上调烷基苯磺酸添加量,微降AES加量,总活性物不变;③换用合成醇AES;④适当提高活性物含量。
(2) 无机盐含量的影响:在以无机盐增稠的洗洁精体系中,在允许的范围内,通常增加无机盐含量可以提高体系黏度;超过一定限度,体系黏度会不增反降,引发盐析现象。这种现象一般是可逆的,当体系含盐量降低到临界值后,黏度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。
(3) 温度影响:单纯以无机盐增稠的洗洁精产品,黏度与温度关系密切,一般随温度升高黏度下降。温度高于30℃后,一般会表现出黏度明显降低的现象。